羅東聖母醫院
  相 關 出 版 書 籍  
 



  天主教靈醫會於1586年由義大利聖嘉民.德.雷列斯(St. Camillus De Lellis)所創立,會士們秉著「神貧、貞潔、服從與服務病人(護病)」的聖願,落實耶穌「醫療傳道」的使命,四百多年來,在全球四十餘國都留下寶貴的蹤跡。光啟社於1999年7月出版「痌瘝在抱」一書詳細記載聖嘉民一生精采的故事。

   1946-1952年,靈醫會在中國偏鄉雲南省行醫,留下美名。1952年,會士們為共產黨所驅逐,不捨地離開大陸。天主的美意,他們選擇了當時甚為落後的台灣宜蘭與澎湖馬公,風塵僕僕地開啟「施醫濟貧」的道路,?鄉親們提供服務。他們在這兩塊地方美妙的行醫故事,不勝枚舉,如今已經過了一甲子,當時來到台灣的會士們,逐漸老邁、凋零,他們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這裡的病人,甚至死後都還捨不得離開這塊他們所珍愛的土地與人民,全都葬在宜蘭的天主教墓園當中。

   他們的義行,也感動了全國知名的人權鬥士陳永興醫師,於2009年遠從高雄來到羅東擔任聖母醫院的院長,「有感動就不遠」,這是他的心情寫照。來到羅東之後,他看到這麼多會士們犧牲奉獻,成就這麼多美麗的故事,雖然已有八位「醫療奉獻獎」得主的光環,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他們實際上的作為。為了讓更多台灣人能明白他們的善行義舉,甚至能進一步學習他們犧牲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陳院長召集了二十多位院內外人士,用了兩年的時間,針對二十多位會士們,進行「口述歷史研究」,兩年來完成了三十萬字的初稿,出版三本傳記,分別介紹如下。

大醫師Oki范鳳龍

光啟文化出版

   范鳳龍大醫師,來自東歐斯洛維尼亞,1952年來到台灣,1990年辭世。三十八年當中,全年無休地開了八萬多台刀,平均每天開了六台刀,破世界紀錄。必要時還得輸血給他所執刀的病人,甚至要親自照顧將近200位住院的病患,連母親病危也沒能趕回去奔喪。他說:「我不能想望假期,我的生命是獻給在這裡的病人。將來我只有一個願望,走那一大步到永恆去時,我還在工作。」這就是時代巨人的心聲。

   輔仁大學江漢聲副校長稱他為「蘭陽外科勇士」,他說:「謙卑和寬容是醫學教育最重要的信條,范醫師的人格特質也正是最良好的示範,他從未?自己做這麼多手術、有這麼多感人的醫療去宣揚;甚至不喜歡別人報導他、稱頌他,而只是默默工作。他的人生觀是那麼坦然,把他的工作和生命完全照著基督的誡命實行,希望自己的生命在世界上只是個火花,在天主永生內熄滅得到幸福。」

   門諾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則盛讚他為「斯洛維尼亞的流星」,他說:「斯洛維尼亞是中歐的小國家…在那裡他們培育了一位盡忠職守的外科醫師,像流星一樣沒有顯赫的名字,但他奉獻了三十八年的歲月在台灣的偏鄉-羅東,守護著貧窮人的健康,他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他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但他高貴的靈魂,照亮了許多晦暗的心靈…」

12位異鄉人 傳愛到台灣的故事生

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這本書要介紹的12位偉大的醫療典範,有醫師、護士、麻醉師、社工、藝術家。除了范鳳龍醫師來自斯洛維尼亞之外,其他都來自義大利。這12位異鄉人包括將一生美好時光都留給病人,生前完成8萬多件外科手術的范鳳龍醫師;對病人體貼,比台灣人更像台灣人的馬仁光修士(醫師);寧願到偏遠地區服務病人的前馬公惠民醫院院長何義士修士(醫師);到生命最後一刻仍照顧著病人,創辦台灣第一所天主教護校的安惠民神父(醫師);把自己服務的地方,都視為家鄉看待的呂道南神父(醫師)。

   還有一生繫念啟智教育,創辦聖嘉民啟智中心的呂若瑟神父;?殘障弱勢服務,創辦惠民殘障服務中心的謝樂廷神父;守護貧苦病人超過半世紀的柏德琳修士(護士);雖然身形高大,但病人形容他有顆慈母心,像母親般呵護病人的高安修士(護士);?台灣山友打造避難山屋的巴瑞士修士(護士、麻醉師);主導范鳳龍紀念大樓籌建募款、聖母護校升格專校最重要的人物傅立吉神父;將蘭陽民俗舞蹈推向世界的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

   他們對台灣的貢獻,除了極盡所能地照顧百姓的健康與生活之外,也帶來一種特有的宗教文化氣息,那就是「無私無我、犧牲奉獻的精神」。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與親族,也有自己的熱情與夢想,但是他們卻選擇放棄個人的享受,全心全力來照顧離他們家鄉有千萬里遠的台灣百姓。

   門諾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說:「願這本書,能成為台灣醫界從業人員的自我省思和路上的光,也是從事社工、社服人員們腳前的燈。讓我們全體台灣人,永遠紀念他們帶給我們的愛與熱情。」


忘記自己,因為愛你

光啟文化出版

   這是一本有關天主教會靈醫會士在台灣宜蘭山區、羅東、花蓮以及澎湖馬公地區醫療及傳道服務的記錄,由羅東聖母醫院的陳永興院長召集醫院同仁蒐集記錄的真實故事。

   這個故事由靈醫會的會祖聖嘉民的皈依開始說起,他在生病的過程中,體會到病人所受的痛苦以及身心靈的需要,因而發願成立一個專門服務病患的修會,入會者將自己奉獻給天主,以病人的僕人自居,為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服務,徹底實踐福音中耶穌說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靈醫會派出一批會士(一行五人),接受了教宗及總會長的祝福,動身來到中國,同年六月三日,抵達雲南昭通。這本書裡,就記錄了這一批勇士:羅德信神父、華德露神父、潘志仁神父,以及第二批前往雲南的梅崇德神父、張明智修士,還有靈醫修女會的三位修女:費納德、陳龍妮、傅純玲。後來他們從雲南來到台灣,同樣選擇在最有需要的羅東、馬公、花蓮新城服務。

   靈醫會的服務,除了建立聖堂、開辦醫院、痲瘋院、診所、養護中心、創辦護理學校,醫治醫院裡的病人,也出錢出力救濟貧苦,挨家挨戶尋找被社會遺棄的痲瘋病人、結核病人、身心障礙者,主動將健康與關懷的光明,帶給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

   在這一本由醫院同仁撰寫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見第一代會士的創成、第二代會士的更新(達神家神父、李智神父、卡通靈修士、高國卿神父),以及至今由台灣人接續的服務方向。在這些簡單的小故事裡,可以體會出靈醫會士細緻與專注的奉獻之愛,十分感人。除了會士本身的努力,也體會到天主不可思議的照顧和帶領。


痌瘝在抱

光啟文化出版

   書是描寫一個為愛而瘋狂的人,聖嘉民(Sant Camillo de Lellis),戲劇性一生的簡史。嘉民既不是文人,也不是神學家。但是他卻得到了天主的智慧,以及愛德的虔敬,使他對服務病人及受苦的人,獲得豐富的經驗與特殊的、有靈感的知識。他自己就是一個病人。右腿腿腹上有一個大膿瘡,啟示了他病人聖召的「秘密」,使他四十年之久被「釘」在一個戰況激烈的戰場上,以推行改革。這個改革的價值,也許連他自己都無法預見,別人更是無法充分地瞭解。但就在這事件上,他成了天主旨意既謙遜又頑強的工具。

  嘉民推動了一個運動,漸漸地形成了一個修會:「病人之僕修會」(在中國稱為「靈醫會」),以推廣他在原始「裡想」:他隨從聖神,將他任意向哪裡吹,任意向那裡帶(若三8)。嘉民對人充滿信任,他信賴他的會士們,以及他的教友和志工。他以言教及身教,鼓勵他們,更新服務的方式及環境。他不是蠟燭,而是火舌。

  今天,我們仍對這位嘉民感到驚奇。他這個人,對天主和有需要的近人,表現的英勇、頑固。他擁有熱情,新奇的思想,創意的靈感。他奉獻給基督的人性,不怕提出大膽的計畫,有時候甚至是驚人之舉,因為他這些計畫的提出,是出自一顆炙熱的心,而非出於冷靜的邏輯,或利益的算計。他熱心:一切都是為了天主、為了近人。他不是「超人」,而是「聖人」,一切都以愛天主作為基礎。也許這就是他的秘密。


 

把愛傳下去

版權所有©2014 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