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篩檢,阻止疫情擴大!急診郭恩悅醫師 獲縣長表揚

急診醫學部 郭恩悅 醫師

為什麼選擇當急診醫師?

大六七大時在榮總見實習,每個醫學生可以選擇外放到其他醫院兩個月,那時剛離開學校進入醫院,什麼都不懂,,隨口問了一位學長是否有推薦的外放科別醫院, 只記得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奇美醫院的急診和門諾醫院的家醫科。由於申請表必須盡快交出去,就這樣我寫了這兩科交出去,也改變了我後來的生活。

在花蓮門諾,我愛上了東部的美,在奇美急診,我找到了自己特質的歸屬。急診是個風格鮮明的專科,它的態度明確,步調快速,尤其治療病人是以團隊為單位的方式深深吸引了我。醫病關係的長度深度也和其他次專科非常不同,但一樣的是,當病人離開急診,期待他是帶著安心與放心的心情離開。在急診上班就是在一個團隊裡生活,這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重要,我們各自有自己的角色,彼此合作,目標是讓病人得到更好的醫治和照顧,不是一人單打獨鬥,孤軍奮戰。

我真的非常感謝當初點頭讓我加入奇美急診的主任(現在是奇美醫院林宏榮首席醫療副院長)沒有他和那時學長姊們的鼓勵和用心指導,沒有今天熱愛急診的我。

留任聖母的決定

急診專科的訓練完成後,身為公費醫師的我,至鄉下服務,那時對東部真的完全不認識,只去過門諾醫院,但那年衛福部沒有門諾醫院的缺,也是後來在林首席(奇美醫院林宏榮首席醫療副院長)推薦下,來到了聖母醫院,雖然到任時的身份已是主治醫師, 但是我其實從未在宜蘭長住過,前兩年還是花了需多心力在認識團隊、認識在地民眾對急診醫療的期待。

幾年下來,我越來越欣賞宜蘭人生命的韌性, 面對苦難的堅強,同時,我仍在持續地消化與理解西方醫療和在地人需求之間的距離,並且在當中找尋身為急診醫師的自我定位,常常問自己:「我是誰,我可以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做什麼?」 印象深刻的是有位斷指的中年人,來急診時因為沒帶斷指前來,整形外科無法進行顯微重建手術,想幫病人找親友去現場找回斷指,阿伯很明確的說:不用接了,趕快處理好傷口,我要回去工作養家。另一位五十多歲的阿嬤病情需要住院, 也是回答說; 醫生妳藥開強一點給我就好,我還有五個學齡前的孫子要顧,生活從來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們堅定承擔和面對的態度,讓人感動。

開車在國五上,看見整片綠油油的蘭陽平原,和遠方的龜山島時,我想到忙碌的急診室中,阿伯對自己與孩子們的承諾,以及我對這塊土地的承諾,我決定留下來。
此外,孩子們都是我到宜蘭後才出生的,醫院對女性員工的育兒需求不論是在產假育嬰假或是班表上都非常支持, 我很感謝聖母醫院。

母親節診斷篩檢的過程

身為急診人,當大家都放假的時候,就是我們全副武裝備戰的時候。四月底桃園爆發華航機組員和飯店群聚事件,本土案例開始緩慢增加,母親節連上兩天假日班,週五晚上經過轉運站時的人流,是我一年來看過最多的一次,令人擔心。

而台灣這一年多來民眾防疫做的相當好,一般感冒、上呼吸症狀的病人數量大大降低。週日急診因診所休息,所以會有非常多年輕族群因發燒咳嗽來就診,尤其兒童特別多,但那天例外,連一個發燒的孩子都沒有。但在我交班前一小時,連續來了兩位因發燒而就診的患者。在細問患者的TOCC後,想到前一天剛好和醫院的感控林聖一醫師討論到疫情狀況,他特別提醒我們有懷疑就驗,擴大採檢!於是決定請患者在戶外篩檢站等候執行後續的採檢流程,因而及時篩檢出個案,防止更大的社區感染。很感謝那天小夜團隊的的支持,當時因為台灣本土個案仍少,如果要採檢一位患者,需從忙碌的假日班中另外拉一組人力,全副武裝的到戶外執行篩檢,在大家都忙得很辛苦的假日班,同仁所展現的團隊合作, 我很感謝。

再回到工作崗位的觸動

母親節的假日班結束後,就剛好踫上我兩週的休假,再次上班,發現為了因應這端時間嚴峻的疫情,突然爆量的篩檢人潮。急診的鄭主任和醫院各科室長官已將急診的流程,人員的配置做了更機動性的調整,使急診的運作更順暢,並兼顧戶外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安全及舒適性。這當中多次的開會討論溝通,讓一線人員感受到長官對一線醫療人員的支持,此波疫情在台灣民眾的高度自律中,將逐步獲得控制,然而世界各國Delta株疫情仍嚴峻, 還是不能輕忽社交距離的保持, 戴口罩勤洗手與疫苗的接種,防疫工作,全民一起來!

date: 
星期五, 十月 1, 2021